县政府网站 |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: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(电话:0941-3106199 - 邮箱:2792631559@qq.com)
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- 宣传动态 - 详细

【关注万人扯绳 走进魅力临潭】以绳牵魂,熔铸临潭壮丽篇章;凭志为基,绽放时代璀璨光芒

日期:2025/2/20 字号:[大][中][小] 视力保护色:

以绳牵魂,熔铸临潭壮丽篇章

凭志为基,绽放时代璀璨光芒

600多年岁月悠悠,它生生不息;600多年时光流转,它传承不辍;17载翘首以盼,它荣耀归来。

“万人扯绳”是临潭那熠熠生辉的地理坐标、璀璨夺目的标志符号,更是临潭享誉四方的金字招牌!它不仅承载着临潭人的悠悠情怀与绵绵乡愁,更是一种激昂澎湃的使命召唤!在临潭这片热土上,关于扯绳的动人传说,人们对扯绳的深切怀念与强烈渴求,以及参与扯绳时那炽热似火的热情,在岁月的薪火相传中,共同交织成临潭独一无二、坚如磐石的精神脉络——扯绳精神。它与“洮商”闯荡青藏大地时那坚韧不拔的雀儿山精神——“洮商”精神,遥相呼应、血脉相连。二者共同熔铸为一种无比执着、坚不可摧,足以震撼天地的精神——临潭精神!

临潭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,彼时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,点亮文明之火。西晋,洮阳县设立,开启建县纪元;隋开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正式更名临潭县。南朝刘宋元嘉二年首置洮州,元袭置洮州,清改洮州厅,民国二年改为临潭县。

临潭,雄踞唐蕃古道要冲,恰似陇右大地一颗璀璨明珠,为汉藏交融圣地、农牧过渡枢纽,更是贯通东西南北的关键门户。数千年来,洮州大地风云激荡,既历经烽火硝烟、兵戈相向的动荡,见证金戈铁马与建置的频繁更迭;又开创民族融合、商贾云集的繁荣,铸就茶马互市的不朽传奇。同时,孕育出先进农耕文化、独特地域文化与迷人民俗文化。那绝版的江淮遗风,如穿越时空的袅袅炊烟,与淳朴民俗风情交织,共同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。

在此宏阔历史长卷中,万人扯绳这一盛事脱颖而出。它不仅极具观赏价值,更有着深厚历史渊源,承载着临潭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内涵,凝聚着这片土地上千年传承的力量与智慧。

扯绳铭志,爱国忠诚

爱国,这一深沉而炽热的情感,宛如大地之基,承载着人类最纯粹的道德与担当,是一个人安身立命、建功立业的根本所在,更是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基因。

临潭,这座雄踞边塞要地的历史名城,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,见证着岁月长河中爱国精神的澎湃传承。自往昔岁月起,临潭便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,成为历代王朝屯兵设防的关键之所。

回溯唐朝,临潭作为抵御吐蕃东侵陇右、南扰京畿的前沿堡垒,其边防地位举足轻重,犹如帝国版图上一颗关键的定盘星,备受朝廷重视。史载,“开元十五年(公元727年)十二月,制以吐蕃为边塞,令陇右道及诸兵团五万六千人,河西及诸兵团四万人,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,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”,“伺虏入寇,互出兵腹背击之”(《旧唐书》)。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部署,足见临潭在当时边塞防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。诗人朱庆余一首《出临洮》,更是将彼时临洮(今临潭)边地的真实风貌刻画得淋漓尽致:“玉关西路出临洮,风捲边尘入马毛,寺寺院中无竹树,家家壁上有弓刀。惟怜战士垂金甲,未向游人著白袍。深巷独吟秋色里,平原一望戍楼高”。诗句中,风沙弥漫的战场、严阵以待的军民、高耸矗立的戍楼,无一不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紧张与壮烈,以及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。

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临潭早有扯绳之俗,最初它被巧妙地用于军事训练。彼时,士兵们通过扯绳,不仅锻炼了体能与团队协作能力,更在彼此发力、相互配合间,凝聚起保家卫国的强大意志。每一次扯绳,都仿佛是对敌军的一次有力宣战,彰显着临潭军民抵御外敌的坚定决心。

时光流转至明代,那场声势浩大的戍边屯田之举,又一次在临潭的历史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无数江淮军民谨遵圣旨,毅然踏上这片土地,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征程。这不仅是一次有记录的大型迁徙,更是一次爱国精神的接力传承。自此,临潭先民大多成为“军户”后裔,爱国尽忠的热血,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,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,世代流淌,从未断绝。

而扯绳这一传统,在明代军民的传承与发展下,意义愈发深远。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、凝聚力量的活动,更成为了临潭人表达爱国情怀的独特方式。众人紧握绳索,齐声呐喊,那股齐心协力的劲儿,就如同先辈们在战场上同仇敌忾,保家卫国。这一盛大活动,将爱国尽忠的情感融入每一个临潭人的心中,成为他们深入骨髓的坚定信念。

这种信念,如同巍峨高山,任凭风雨如何侵袭,始终屹立不倒;又似燎原烈火,在每一个临潭人的心中熊熊燃烧,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他们为家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。在临潭,扯绳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活动,它是历史的见证者,是爱国精神的传承纽带,更是临潭人民团结一心、守护家国的精神象征。

扯绳凝心,共筑团结

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”在众多传统活动中,扯绳以其独特的魅力,成为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生动象征。这项竞技体育活动,对场地、器材与参与者的要求堪称最低,只需一根坚韧的绳索,一块平整的空地,以及一群满怀热忱的人,便能迅速开启一场力量与协作的较量。而这较量的背后,唯一关键的要素,便是那坚不可摧的团队力量。

明代初期,数万江淮兵士响应国家的号召,毅然奔赴高原腹地的临潭。据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:“洪武十二年(公元1379年)春正月,洮州十八族番叛,命沐英移兵计之,英军至洮州旧城。”沐英部将士之中,大多来自江淮地区。而《洮州厅志》则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去向:“从征者,诸将所部兵,即重其地。留戍边关。”当时,朝廷为了稳定洮州局势,不仅在此建立地方机构、积极平息叛乱、封官掌权,还推出了重赏朝贡、设茶马司、减免赋税等一系列旨在刺激地方经济的政策。

政策的有效落实,离不开军民间紧密的联系与协作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,扯绳这项看似简单的活动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连接各方的重要媒介和坚固纽带。它不仅将来自南京、安徽、徐州等地戍边的军士及群众紧紧连在一起,更跨越了民族的界限,将当地的藏族、土族等少数民族与戍边军民紧密相连。

当那一声“拔上”喊出,简洁而有力,如同洪钟响彻四方,所有人,无论男女老少,无论来自哪个民族,瞬间成为并肩作战的队友。那“嗨嗨嗨”的特有调子,浑厚而有力,仿佛是民族团结的激昂战歌,在广袤的天地间久久回荡。每一次发力,每一次呐喊,都传递着团结的力量,让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一根绳索上,感受到彼此的信任与支持,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。

在扯绳的过程中,各民族的人们相互交流、相互学习,文化差异在这一刻悄然消弭,取而代之的是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。不同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这一活动中交融汇聚,共同铸就了民族团结的坚固基石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态典范。扯绳,已然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符号,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彰显着团结的力量,激励着各族人民携手共进,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扯绳砺行,自强不息

当人们对走西口、闯关东、下南洋的艰辛耳熟能详时,对于临潭人而言,“跑青藏”是每一位洮商的奋斗来路。这一路,写满了“洮商”的坚韧与拼搏,恰似扯绳时那股子一往无前的劲儿。

回溯历史,元代忽必烈远征大理,于新城驻足,留下岁月的遗迹。自明代起,大将军沐英、李文忠率大批汉、回戍边军士及家属来到此地,与当地吐谷浑、西羌等少数民族一道,筑洮城、建卫所、辟森林、垦田地、兴商贸,发展经济。众多民族在此杂居,却和睦相处,以旧洮堡(今县城)为核心,积极开展农牧交易。他们深入吐、羌游牧区,带去内地的茶叶、丝绸、布匹、铁器、食盐及精美工艺品,又将牧区的马匹、牛羊、珍贵药材和各类畜产品运往内地。在600多年的交流交往交融和贸易中,逐渐形成了一支特殊的商队——“洮商”。这来来往往之间,恰似扯绳时的一来一去,在力量的拉扯中,构建起经济交流的桥梁,彰显着洮商开拓进取的精神。

清朝时,临潭商贸愈发繁华,全国18个省份的商人纷至沓来,坐潭经商,人口不断增长。至1929年,临潭的外地商号达10家,京帮、陕帮、豫帮、粤帮等商帮云集,本地商号更是多达200多家,其中资金在3万银元以上的商号就有77家,商号资金总额高达230多万银元。坐商行商共存,临潭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,商业贸易一片繁荣。这繁盛的商业景象,就像扯绳时众人齐心协力,将力量汇聚一处,推动着临潭商业的巨轮滚滚向前。

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,“洮商”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。他们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,足迹纵横甘、青、川、藏、滇等广袤的青藏高原,更驰骋于东南沿海、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。在长期、广泛且紧密的经济交流中,“洮商”们像扯绳所用的“楔子”一样扎根于一片土地,承担起青藏高原与外界的“连手”。“洮商”以诚实守信、吃苦耐劳的品质,在青藏线上铸就了金字招牌。藏族同胞对“洮商”信任有加,双方结下深厚情谊。“洮商”不仅为当地群众送去生产生活必需品,更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,极大地提升了藏区的生产力,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,为青藏一带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这一路走来,“洮商”精神在扯绳中有着生动体现。扯绳时,众人握紧绳索,目标明确,如同“洮商”在商业道路上,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,不惧艰难险阻。他们步伐稳健,齐心协力,展示出的团结协作精神,恰似“洮商”在各地开拓市场时,相互扶持、共同发展。而扯绳时那股坚韧不拔、持续发力的劲头,更是“洮商”面对困难时永不言弃、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。“洮商”以扯绳般的精神,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搏击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,演绎着艰苦卓绝的商业传奇。

扯绳见性,低调克己

临潭,这片地处偏远的土地,虽远离繁华,发展相对滞后,却如一座文化的宝库,完好地保留着儒家文化的精髓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谦虚谨慎、注重自省与内省,如同潺潺溪流,历经岁月,深深浸润着临潭人的心田,塑造出他们低调内敛的性格特质。这种特质,鲜明地体现在临潭人的举手投足间,渗透于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每一个细微之处。平日里,临潭人穿衣风格中规中矩,不追求浮夸的款式与艳丽的色彩,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展现着对传统的坚守。他们话语不多,即便发言,也不会大声喧哗,声音平和沉稳,尽显谦逊与内敛。

然而,当那一根扯绳横亘于天地之间,一场激昂的宣泄与释放就此拉开帷幕。扯绳,这一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活动,成为了临潭人打破内敛的出口。众人齐聚,双手紧攥扯绳,那是力量的凝聚,是灵魂的碰撞。伴随着震天的呐喊,每一个人都倾尽全力,将平日里深埋于心底的豪情壮志尽情释放。扯绳的绳索,承载着临潭人的坚韧与果敢,见证着他们在低调克己背后,所蕴含的如火山般炽热的激情与力量。

临潭人以扯绳为缩影,在低调克己中诠释着独特的精神风貌。他们深知,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沉淀,而非外在的张扬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他们以低调内敛为笔,以克己复礼为墨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。

扯绳寄情,故土难忘

百姓恋土,安土重迁,不乐去旧,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,而临潭人对故土的眷恋,尤为浓烈。遥想当年,临潭先辈们从江淮之地辗转而来,那温润的水乡风光、醇厚的江淮遗风,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他们心间。岁月流转,斗转星移,现在的临潭人尽管身处异地,对家乡临潭的热爱与留恋,依旧如陈酿的美酒,愈发香醇。

如今,在世界的各个角落,临潭游子的身影随处可见。无论是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,还是异国他乡的陌生街头,他们心中始终萦绕着对临潭的思念。这份乡愁,如影随形,挥之不去。而一场酣畅淋漓的扯绳,便成为了他们寄托乡愁的情感纽带。

当游子们紧紧握住那粗壮的绳索,仿佛握住了故乡的温度。那熟悉的触感,瞬间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临潭的土地上。耳边仿佛响起了故乡那熟悉的吆喝声,眼前浮现出亲人们那质朴而温暖的笑容。在扯绳的过程中,他们用尽全力,每一次发力,都倾注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;每一声呐喊,都饱含着对故土无尽的思念。这呐喊,穿越时空的界限,回荡在故乡的山川河流之间,传递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。

此刻,扯绳已不仅仅是一种活动,它更像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游子与故乡。在这场力量与情感的交融中,临潭游子们将对家乡的热爱、对往昔岁月的怀念,都融入到每一个动作、每一次呼吸之中。他们在异乡的天空下,书写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,即便相隔千山万水,那份对家乡的深情厚意,也永远不会磨灭,如同扯绳时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,永恒而持久。

扯绳焕彩,乐观前行

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临潭历经无数风雨洗礼。无论是战乱的纷扰,还是自然的考验,亦或是从商的艰难,临潭人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乐观豁达的胸怀,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,驾驭着生活的巨轮,破浪前行。

扯绳,作为临潭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无疑是他们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。每一次参与扯绳,众人紧紧握住绳索,那一刻,仿佛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被攥在手中。随着一声令下,双方开始发力,绳索在众人的拉扯下紧绷,如同临潭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绝不屈服的脊梁。在这场力量的角逐中,他们喊着整齐有力的口号,每一声呼喊都饱含着对困难的蔑视,对生活的热爱。

当扯绳结束,胜利的一方会爆发出“嗷好好”的欢呼声,这欢呼声,响亮而激昂,仿佛要将所有的快乐与自豪都宣泄出来。这欢呼声,不仅仅是对胜利的庆祝,更是临潭人乐观豁达性格的直接体现。仿佛在宣告,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,他们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,都能在困境中寻得快乐,在挫折中找到力量。

这“嗷好好”的欢呼声,让临潭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荡,穿越山川河流,响彻大街小巷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潭人,勇往直前,笑对生活的种种挑战。在临潭精神的引领下,临潭人用坚韧和乐观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,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光彩。

扯绳,这一古老的活动,承载着临潭人的精神与梦想。那爱国忠诚的担当,那如楔子般扎根大地的坚韧,那近10万人齐心协力的团结,那艰苦奋进的执着,那故土难忘的深情,那低调克制的沉稳,那乐观豁达的胸怀,共同构成了扯绳精神的壮丽画卷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扯绳精神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勇往直前,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让我们铭记扯绳精神,弘扬“三石一顶锅”的民族团结情谊,传承“洮商”之志,在时代的浪潮中,扬起希望的风帆,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(县委宣传部敏海彤)


【推荐给好友阅读】 【关闭本页】 【打印本稿】 【返回顶部】  
 
 
Copyright © 2018-2020 临潭宣传网 www.ltxcw.cn All Rights Reserved 地址: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 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
网络谣言举报电话:(0941)8218089 举报网站:http://www.gsjubao.cn 举报邮箱:xs8218089@163.com
主办:临潭县委宣传部 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